心靈造境之甲
閑靜看待
荷開荷謝
心眼相印
不立文字
夏雨秋風
過隙雲煙
輪迴有常
何須惆悵
心靈造境之乙
看雨是雨
看荷是荷
雨非雨
荷非荷
雨畢竟是雨
荷畢竟是荷
奪得胡兒馬便休
休嗟李廣不封侯
當年射殺南山虎
仔細看來是石頭
下列雨荷由安元中提供
備註:可以參閱莫浮所撰《心頭的雲影》
心頭的雲彩 莫浮
筆者年少時,很喜歡黃山谷的詩,而幾番流離之後,再三玩索他的作品,卻不禁有獨立蒼茫的感慨;尤其他「過訪永庵主題壁」的詩,更使寸心在得失之間起伏不已。全詩如下:
奪得胡兒馬便休,
休嗟李廣不封侯;
當年射殺南山虎,
仔細看來是石頭。
李廣的際遇一向是文人常加吟詠的題材,而著眼點大都集中在他的時運不偶:像王維的「衛青不敗由天幸,李廣無功緣數奇」,又如宋人劉克莊的「使李將軍得遇高皇帝,萬戶侯何足道哉」,在在都不免在話中若有憾。而真正能以英雄胸襟,達人懷抱來作透視的,當數黃山谷上列的詩為翹楚。
在漢武名將如雲的時代,李廣所以能脫穎而出,成為注目的焦點,不在他的戰功是否彪炳,也不在他的爵位是否有無,而是由於他能──「奪得胡兒馬」以及「射殺南山虎」的啊!
英雄所追求的是──能為人所不能為。李廣能在重軍包圍之下,奪馬單騎脫困,而使「飛將軍」的威名不脛而走;對他來說,已是莫大的安慰了。至於南山射虎,恍然之下,箭已因經精誠所至,貫入金石,李廣更當有「餘子碌碌,何足道哉」的興奮呢!而公侯利祿在他來說,也許還認為是一種負擔;像馮異將軍,在將士紛紛論功的時候,悠然坐在大樹下獨得其樂,這件事應可拿來譬況李廣的英雄氣度啊!
自古真正英雄所追求的是勝利,而不是勝利之後的實質報償,即使是塵世凡人,有時也何嘗不是如此?在電影「所羅門王寶藏」中有這樣的情節:在遊戲中,土人奮不顧身去爭取一種「獵物」,也許這獵物只是一塊石頭,或一根枯木,但他們樂此不疲。此外,在海明威的「老人與海」中,老人奮戰之餘,最後拖回被小魚啃得七零八落的大魚殘骸,也可以與上列情節印證。畢竟土人也好,老人也好,他們所爭取的也無非是勝利時那一剎那的快樂吧!就李廣而言,「衛青不敗」,不能不說衛青因為是漢武帝的裙帶親戚,所以有呼風喚雨的先天環境,而本身實在沒什麼過人的英雄事蹟;只怕讓李廣和衛青一樣列士封侯,他將有像黃山谷另詩所謂──「人乞祭餘嬌妻妾,士甘焚死不王侯」的激憤,而有所不為呢!
所以黃山谷就「得」與「失」來解剖李廣,便著力於世俗之見的突破了。「便休」兩字從李廣身上延伸,而「休嗟」兩字就是凡人的癡迷作出石破天驚的點化。以李廣而言,「奪得胡兒馬」是他英雄歲月的高峰,所謂大丈夫得成千秋壯舉,夫復何求?這種勝利的快樂,有類莊子書中庖丁解牛──奏刀立解後的躊躇滿志。李廣何嘗會因其他豎子在廟堂上播放光輝而嗟嘆,只有凡人認為不能青雲直上是一種挫折,才會耿耿於懷呢!他們執著於實質的收穫,只怕也無法體會出孔子對伯夷叔齊──「求仁得仁,而又何怨」的肯定呢!
黃山谷是達人,李廣是英雄,達人與英雄在心靈是可以溝通的。試看黃山谷另一首詩的兩句──「尋師學道魚千里,蓋世成功黍一炊」,黃山谷認為在道的探索與追求過程中,如果能有所得,是建立在自己個人觀念的超越;否則,縱然萬里尋師,自認於道的真貌有了解,也不過像魚在池裡打轉,千里的歷程還是不離原來的起點。而「功名蓋世」,準此而論,當黃梁夢醒時,還不是過眼雲煙嗎?達人無所爭,英雄無所爭,所爭的也不是──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的「封侯」或「不封侯」啊!
綜觀全首詩:第一句呈現出覺醒的端倪,第二句直指惘然的根源,而三四句急轉直下,徹底以了然的慧眼燭照「得」與「失」的關鍵。就證悟的整個過程來分析:「奪得」至「不封侯」,「便休」至「休嗟」的兩句,達觀之中還不免多少心有戚戚焉。三、四兩句便完全從否定而揭開出真正的肯定──「封侯」,固然是「石頭」;甚至「射殺南山虎」,「奪得胡兒馬」,又何嘗不是「石頭」的呢?
也許有許多人會對黃山谷的觀點產生疑慮,認為「得」、「失」之心的兩泯,豈不導人至「無為」的消極境界?但仔細品味全詩,黃山谷並沒有袖手冷眼看眾生,他只是始終以熱心腸為出發點,全心想去淨化、去提昇他們罷了!弘一大師有兩句偈語──「即今休去便休去,若欲了時無了時」──很值得引來印證。「即今休去」與「休嗟」,同樣是「放下屠刀」,而「放下屠刀」的念頭一起,是必須立即見諸行動的,否則徒有「欲了」之念,確時時丟不下包袱;那麼在因循糾纏中打滾,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跳出而升天,而登上彼岸呢?一個真正佛門弟子,出家不是為了逃世避世,而是為了入世救世作準備的啊!如果「得」與「失」不成為心臺障礙,便能進入東坡詞所謂──「回首向來蕭瑟處,也無風雨也無晴」,天上人間,何往而不能安適自在呢?
眾生都又佛性,都可學成佛,但只有具智慧、大慈悲者,才證得菩提。黃山谷上列的詩,經過無數次的參詳觀照,縱然在蒼茫天地間,「一星如月看多時」,卻雖獨立而不寂寞,畢竟「得」與「失」只是心頭的雲影流過罷了!
後記:本文原本發表於大仁的《仁杏》校刊,後來陳同學拿去轉投,民國七
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在《慧炬》刊出。
「編者的話」編者提出:藝文篇「心頭的雲影」一文,莫浮藉黃山谷的一首題壁詩說明「得」與「失」只是心頭的雲影流過。
‧‧‧能發人省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